天津市宝坻区黄庄洼科学育种 收获中国粮
大田网 时间:2019/9/25 来源:天津广播电视台 阅读数:360
水稻2

种子是农业的基础,更关系到粮食安全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,我国育种事业实现了飞跃发展,从经验育种到科学育种,保证了中国饭碗装中国粮。
宝坻黄庄洼是天津的粮食主产地,新中国成立后,这里开始种庄稼,高粱、玉米、水稻,都是大田里的主要作物。村民蒋玉书回忆,当时“家家种地,户户留种”。虽说一亩水稻的产量只有200公斤左右,可大伙还是会勒紧腰带,把成色最好的谷粒留下,作为来年的种子。
民以食为天,农以种为先。可老的品种连年种植,抗病和产量都在逐年下降。1978年,国家颁布《关于加强种子工作的报告》,要求各地抓紧把种子公司和种子基地建立起来,迅速健全良种繁育推广体系。
随后,天津开始新品种的研发繁育,“津稻1187”小组也在那时成立了。
王玉玺和同事在千万株稻穗里,寻找最合适的杂交组合。每年十一、二月,结束了北方水稻培育后,育种人员还要马不停蹄赶到海南南繁基地,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,给水稻繁育加代,缩短繁育时间。
经过近10年的反复试验,“津稻1187” 最终繁育稳定。高产量、高抗病性,也保障了一年又一年的好收成。
不仅是“津稻1187”,在袁隆平等育种人的努力下,我国在杂交稻上也在不断突破,如今亩产量已经超过1100公斤,良种的保障,使我国用占世界7%的耕地,养活了22%的人口。
从追求高产,到追求品质,如今,人们对粮食口感的要求越来越高,这也成为育种的新方向。来到天津市水稻研究所宝坻育种基地,远远就能闻到一股稻香。100多亩的试验田里,种植着上万个水稻实验品种,每个地旁边都有一个二维码,记录着它的亲本、特性等相关信息。
如今,苏京平和同事们接过了科学育种的接力棒。为了支持新品种繁育,天津市还拨款,支持建立起现代化分子试验平台,让育种研发如虎添翼。过去大米口感好不好,只有种成粮食才知道,现在技术人员在苗期,甚至是一粒种子,就可以通过基因检测,挑选最优的搭配方案。
中国人碗里装中国粮,靠的是中国的种子,靠的是科技支撑。目前,天津正在海南省乐东县南繁核心区建设科研育种基地,规划总面积460亩,总投资1800多万元。未来天津的新品种选育还将进一步提速。
版权与免责声明
①本网注明“稿件来源:大田作物网(Agrodt.com)”的所有文字、数据、图片和音视频稿件,版权均属“大田作物网”(Agrodt.com)所有,任何企业、媒体、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、链接、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使用。凡经本网协议授权,在使用时必须注明“稿件来源:大田作物网(Agrodt.com)”,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②本网未注明“稿件来源:大田作物网(Agrodt.com)”的文/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,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其他媒体、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,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“稿件来源“,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。如擅自篡改为“稿件来源:大田作物网(Agrodt.com)”,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。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,请及时与我们联系。
③因互联网信息的冗杂性及更新的迅猛性,本网无法及时联系到所转载稿件的作者,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相关作者见稿后两周内及时来电或来函与“大田作物网”(Agrodt.com)联系。